地处中心城区的鲤城,一方面急需突破土地、融资等制约发展的要素瓶颈,另一方面,新兴的光电、电子信息、文创、旅游产业已初具规模,可以说面临机遇与挑战挑战并存的局面。要突破发展瓶颈、增强产业规模效应和城市集聚效应离不开人才支撑。这方面,鲤城已开始紧锣密鼓行动,推动人才与产业互促共进、统筹发展。
位于鲤城区的辉锐电子公司光电研发实验室内,罗骞正指导技术人员检验一款新型透明导电薄膜的透过率和导电性。这项技术有望突破长期以来日本和美国两家企业的技术垄断。
【辉锐电子太阳能项目研发副总监 罗骞】
“这方面像日本、美国是走在咱们中国前面的,他们从材料,包括从装备方面都有一些比我们先发的优势,但是他们也有他们的劣势,比如说他们的成本,像日本那边(成本)一直是高居不下,而且像这种新型的材料他的量产性做得不够好。”
罗骞在硅谷从事太阳能技术研发多年,曾入选第十二批国家“千人计划”,也是我市引进的首位“千人计划”创新人才,得知鲤城区把光电、电子信息产业列入重点培育的产业,将光电产业人才定位为紧缺急需人才重点倾斜优待,积极吸引各类海归人才。他决心落户鲤城大展拳脚。
【辉锐电子太阳能项目研发副总监 罗骞】
“(企业)从整个装备的研发着手,所以就相当于整个技术路线,甚至会影响到整个太阳能行业的路线。有这个能力的话,有装备研发和制造能力的话,其实就控制力就强得多。觉得是可以影响到技术路线的发展速度和行业的发展速度。”
对于新兴光电、电子信息人才求贤若渴的鲤城,主动对接市人才“港湾计划”,通过引才、育才、留才机制,发挥产业链与人才链的“磁场效应”,面向全球,集聚创新型人才。
【中共鲤城区委书记 黄阳春】
“引才方面我们结合鲤城一些产业的特点,我们推出了一个叫“特色产业+领军人才”这样一个模式。那也是要用把产业链用来带动人才,鼓励一些具备条件的,高层次的一些人才,带着一些项目科研成果到鲤城来创新创业。这样一来就是增强产业链跟人才链的一个“磁场效应”,同时我们也加强两个“中心”的建设,这两个“中心”都是依托在国家级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里面。一个叫科技创新服务中心,一个是科技金融服务中心,除了政府来做这个平台以外,我们也引导跟鼓励企业他们来建设高层次的一些研发中心。”
在“育才”方面,依托文创产业基础和9个产业技术创新联盟,鲤城着力打造文化创意产业人才队伍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队伍以及电子信息产业人才队伍。对在高新技术发展等方面有突出贡献的企业和个人,给予最高100万元的奖励;对辖区内无房产的进站博士后,每个月给予5000元的生活补贴。
对外,吸引高新技术人才不遗余力,对内,突破土地资源要素瓶颈,在小空间内谋划大作为。鲤城作为东亚文化之都核心区,拥有木偶、刻纸、花灯制作等各级非遗项目48个。市人才“港湾计划”提出要推进特色文化人才“传承工程”。
【中共鲤城区委书记 黄阳春】
“所以在人才职称的评定方面,有很多新的一些做法。像不唯学历,不唯他的职称,就可以认定他作为人才。所以这样也聚集了一大批的文化创意产业方面的一些人才。同时也进一步的着力打造,新的一个园区,除了这个源和1916外,还有像T淘园,还有其他的,让这些进来的人才,在一个比较优美的环境当中,他们能激发创作的灵感,一个休闲休憩的一个空间。”
通过“内外”兼修,集聚产业精英、文创人才为我所用,增强产业规模效应和城市集聚效应,鲤城通过不断释放重才爱才、聚才留才的城区底蕴,让刺桐彰显古韵,古城焕发新姿。(泉州广播电视台记者:陈晖 沈逸夫)